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2:43 点击次数:155
图片
你好,我是内容创业10年的富叔。
人生绝大多数内耗,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外界有多复杂,而是我们逼自己去做那些没有任何生理反应的事,然后还自我安慰着“没关系”“先忍一阵子”。
富叔研究生毕业,就没有给别人打过一天工,一直自媒体创业自己当老板到今天。
有一次我和一位离职创业的前同事聊起来,她说打工时反复纠结过:
要不要跳槽?要不要去跟老板谈加薪?要不要试着换条职业线路?
这些决策在理性层面看起来非常清楚:工资更高、资源更多、履历更亮眼——外界眼里的“更成功”。
可当薪资从一万涨到两万,自己创业后月入五万、十万,甚至更多时,她发现——身体没有一点特别的感觉。
那种所谓成功的实现,并不会给她带来持续的动力或真正的满足。
这一点让她意识到,支持一个人长期前进的,并不是账单上多出来的数字,也不是别人对你身份的标签,真正能让你愿意坚持、愿意投入、愿意把事情做到极致的,是那种会让你生理上有反应的东西。
简单来说:大脑可以被自我说服,嘴巴能说“无所谓”,但身体不会说谎,它会通过心跳、注意力、兴奋、不安、睡眠质量这些最直观的信号,告诉你:这个东西值得。
图片
理性能告诉你“应该”,但身体告诉你“想要”
我们被教育用理性去选择人生:把不同方案列成表格,比较薪资、福利、升迁通道,最后做出“最优解”。
理性分析很有用,它能过滤掉明显的风险和错误,但它回答的只是“世俗意义上正确”的问题,谁来回答“对你而言真正该去干的事是哪一件”,这时理性就无能为力了。
很多年薪百万的朋友看似体面,实际上经常失眠、焦虑,精神空洞——这就是缺乏“生理驱动”的后果。
心理学家达马西奥曾提出过一个“躯体标记理论”(somatic marker theory):我们的情绪和生理反应,其实是大脑的“压缩计算”,用来快速指引我们趋利避害。
换句话说,情绪与生理感受是我们做选择时无法回避的原始指示器。
如果一件事对你毫无触动,短期你或许为了稳定、为了面子、为了钱去做,但长期来看,它不会成为你能全身心投入的事业。
理性能让你活得体面,但只有身体的反应,才能让你活出自己。
佛学里的“五蕴”也在说明同一件事:
色(物质/世界)—受(感受)—想(认知)—行(行为)—识(意识/自我),这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。
感受是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——它决定后续的想法、行动和自我认知的方向,若“受”这一环节麻木了,后面的链条都要打折扣。
很多伟大的选择,并非出自冷冰冰的成本收益计算,而是来源于强烈的内心冲动:
马斯克并不是算出火箭投资回报才决定造火箭,他说过不做这些他“浑身难受”。贝索斯在辞职创办亚马逊时,面对家庭和所谓“稳定”的劝告,他说如果不做会后悔一辈子。扎克伯格做 Facebook,很多时候强调的是“太好玩了,根本停不下来”。乔布斯也常说:你真正能做好的,往往是那些让你兴奋到忘记吃饭睡觉的事情。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:生理上的那种“被点燃”的感觉,是推动人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核心燃料。
当你做的事能让你心跳加速、眼睛发亮、夜里反复想着它时,你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,克服困难也变成了能量而不是负担。
怎么找到会让你有生理反应的事?
最简单、最实用的方法就是:少思考,多去做。
光靠在脑袋里打转、分析利弊,往往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热情。
你要把选项变成动作:
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做自媒体?那就写几篇,发几次。观察:写作时你有没有进入“心流”——时间过得飞快,注意力高度集中?写完后你是否还在反复想修改?这些都是身体在发信号。想不想做产品、当老师、做摄影?花三个月、做一个MVP、接几个小项目,看看身体的反应,是兴奋、期待,还是无感、厌倦?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情绪唤醒度”(arousal level),一件事唤醒度越高,你的注意力和行动力就越强。找到那些唤醒度高的事情,就等于找到了你行动的燃料。当然,也有人担心:“听从身体,会不会太冲动、太感性?”
答案是:不要把感性和理性对立起来。
更聪明的做法是:用身体给你的直接反馈找方向,用理性去给这个方向设边界,身体提供能量,理性提供结构——两者合力,才既兴奋又稳健。
图片
图片
把感受当成决策的一个重要变量
把“生理反应”放进决策框架里,并不是要你完全放弃理性,而是在做选择时把“感受”当成一个关键变量,像薪资、福利那样去比较,给它分配分数。
举个简单方法:
列出候选项(A、B、C),对每项写下理性评价(薪资、晋升、风险),对每项写下身体反应(兴奋指数0-10,是否会失眠、是否会在脑中反复回想)。权衡后决定:若某个选项理性得分高但兴奋指数为0,要慎重;若某个选项兴奋指数高但理性风险高,则考虑用试错小规模验证的方法。这样你既没有放弃对现实的判断,也不会忽视自己最真实的动力来源。
这个月我开始自己写公众号,发了30多篇文章,那些收获好评且被广泛转发的文章并非来自刻意模仿流量公式,而是源于我在生活或工作中被某件事触动后的真实反应。
写作时,我根本停不下来;
我知道那篇文章有燃点,因为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。
那是身体告诉我:“继续,这东西值得你投入。”
如果每次写东西都像完成任务,而且完成后毫无成就感,那么即便勉强写出了文章,也不可能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。
正是因为那些有生理反应的主题,才把我的精力、时间和创造力都激活起来。
我越来越相信一个观点:人生最大的浪费,不是偶尔犯错,而是长期做让你毫无生理反应的事。
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一定有自己的使命。
如果你一直按外界定义的“稳定”“成功”去生活,忽略了自己的感受,你就会不断被能量偷偷吞噬。
久而久之,可能出现精神空虚、失去方向,甚至抑郁或焦虑。
相反,当你开始优先去做那些一想到就会胸口发热、手心微汗、夜里兴奋到睡不着的事时,你会发现:
困难变得可以承受,枯燥能被热情驱散,长期的坚持变成一种自愿的投入。
你的人生,会因为“有感觉”而变得有脉动、有意味。
图片
身体在给你答案,别吝啬去听它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由内而外的喜爱时,身体会自动分泌一些神经递质,比如多巴胺和内啡肽。
多巴胺能带来愉悦与兴奋,让人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再次去体验;
而内啡肽则能缓解紧张,让人感到轻松、满足。
如果你热爱写作,那么当你坐到电脑前,打开文档的那一刻,大脑便会开始释放这些物质,让你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乐趣里。
这种热爱并不是敷衍的表象,更不是功利算计的结果,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偏好。
它无需外界强迫或提醒,仅仅因为做这件事本身,就能让你感受到活力与意义。
真正的热爱往往伴随着生理反应,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本能反应,面对它时,身体比理智更诚实,让你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。
好的事业,是做那些让你产生生理性喜欢,同时又能带来经济回报的事。
只有少数人敢于觉醒,大多数人还是遵循着路径依赖,一辈子就做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。
你要知道,“生理性喜欢”的事情,才是你真正热爱的事。
如果你真心喜欢做一件事,连身体都会为你“摇旗呐喊”。
如果某件事在你体内引起了微小但清晰的生理反应——那是你的生命在发声。
它可能表现为:想到某个项目心里发热、为某个问题彻夜研究也觉得过瘾、在做某件事时时间飞逝、甚至只是看到相关内容时就会莫名兴奋——这些都不是偶然。
别把这些信号当作“任性”或“不成熟”,把它当作一条重要的决策线索,结合理性去放大可行性,缩小风险。
身体提供能量,理性提供路径。
两者合在一起,你既能活得热烈,也能活得可持续。
一句话总结:人生不要长期做让你无感的事,凡是能让你生理上产生反应的事,值得你尽量去尝试、去跟随、去验证。
干了,你会发现——生命在动,人生才有戏。
扫码进读者群,一个托举和滋养你的地方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点击 关注富书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麻将糊了2游戏规则玩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